钱学森成才之道(一)造就杰出人才,成就辉煌事业
发布日期:2015-08-06浏览:2215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晚年提出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钱老留下的一个重要的遗言。钱老本人为什么会成为杰出人才?他的人生路上有哪些启示?他为什么要说这段话?我们今天又需要进行哪些思考和改革呢?当我们沿着钱学森成长足迹追根寻源时,我们发现,钱学森已经用自身成长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在和谐的家道文化滋养中成长起来的人生大成功者,其“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状态,其人生之春夏秋冬“四季”都成长的过程,诠释了他的成才智慧和杰出发展,成就辉煌事业之路。大成智慧学正是造就杰出人才,成就辉煌事业的大学问,钱学森的杰出发展和人生大成功智慧为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十分深刻的思路和方法。正是:春夏秋冬家园美,幸福人生四季歌,杰出发展有思路,成就辉煌有道路。
一、智慧早教━━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谈到早期教育,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早期知识教育,而钱学森早期接受的却是智慧早教。正是智慧的早期教育,激活了钱学森的生存生活智慧,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为钱学森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基础。智慧早教的核心理念是“创境”和“唤醒”:创建一个和谐的家道文化环境,唤醒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人的智慧心灵,实现系统思维中的辩证共生发展。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生于1888年,大家闰秀,性格温柔,外事谦恭。她的这些优良品质对幼年的钱学森有着重要影响。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每逢带着钱学森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这让钱学森幼小的心灵受到感染,激活了情感智慧和爱心,也向母亲那样去施爱。
章兰娟喜欢荷花,在自家院子的大鱼缸里养了几朵荷花。荷花在百花中出污泥而不染,素有清雅清高之美。养花识情趣,章兰娟的内心情感和情趣也伴随着荷花之美影响着钱学森,唤醒了钱学森的情趣情操智慧。章兰娟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带着钱学森读诗作画,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培育出仪态大方、文儒清雅的艺术情怀和爱学习惯。章兰娟还颇有数学天赋,心算很快,用趣味数学的方法和钱学森做心算游戏,寓教于乐,使钱学森从小爱上了数学。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在教育部供职,虽然很忙,却不忘钱学森的健康成长。他没有象其他家庭那样只让儿子在私塾里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而是把儿子送进蒙养园学习。蒙养园是中国向西方学习而引进的先进教育模式。钱学森能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环境中实现成长,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什么钱学森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有传统的家道文化智慧支撑,又有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功底使然。于是有了“美国梦”与“中国家”(家道文化)的思路和理念。今天,我们也有不少学子作着“美国梦”去留学,但是往往由于缺乏中国“家文化”的智慧支撑。“美国梦”常常成为泡影。
钱均夫注重钱学森对读书的兴趣,他的书房里藏书颇多,他鼓励儿子去他的书房翻阅。5岁时,钱学森翻看了一本《水浒传》,尽管幼小的钱学森看不懂这本书的真正内在含意,却对书中的梁山好汉非常神往。他天真地问父亲:“英雄好汉真的是天上的星星下凡吗?”钱均夫告诉他说,那只是传说,只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你也能成为英雄好汉。众多书籍中的精彩故事和广博知识,帮助幼小的钱学森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世界,此后,读书成为他一生的最大爱好。
钱均夫还非常注重培养钱学森对大自然的热爱。大自然是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闲时之余,钱均夫带着钱学森去郊游,躺在山坡上,闻着花草树木的阵阵清香,听着小河溪水的潺潺流淌,看着蓝天上大鹏展翅飞翔,钱学森享受的是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诗意栖居的情趣和情感。他对父亲说,我要是大鹏多好啊,也能飞上天。这正是钱学森最早形成的航天情结。
正是: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爱学是成就者之师。钱学森所接受的智慧早教唤醒了爱心、爱好、爱学智慧,成为有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的人,这为他一生幸福奠定了牢固的人文基础。
然而,我们今天有多少孩子在远离大自然,远离生存生活智慧,远离读书情趣,被关在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的豪华“框架”中苦苦学习着功课,追求着一次一次的高分数,期望赢在“起跑线”上,迎接着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的成功,成为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或低分)学子。他们真得能得到未来的幸福人生吗?
一位天天听着父母告诫“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把功课学好就行了”了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他最终以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他以为他成功了,他的妈妈也以为他成功了,他的未来能不幸福吗?然而当这个孩子毕业后,却五年找不到工作。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喝农药自杀了。尽管他在知识上赢在了起跑线上,又是一位优秀的学业成功者,却在渴望和等待幸福中失去了美好人生。我们发现,他虽然有学历却缺乏成长力;他虽然有文化(知识)却缺乏文化力;他虽然有生命却缺乏生命力。
显然,只有智慧早教才是造就未来幸福人生的源泉。因为它能激活人的生存生活智慧,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让人变得有爱心,有爱好,又爱学,能用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智慧面对人生,走向超越功利化学业成功、职业成功的人生大成功。钱学森正是在父母为之创造的家文化环境中,唤醒了智慧心灵,成为主动学习,主动成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融,有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信念的智慧学子。这不仅让他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而且在享受学习快乐中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人生道路。这也为他的一生幸福奠定了牢固的人格基础。
二、人生导师──为幸福人生指明方向
易经有卦词:“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人生成长过程中,如能有引导人生的“大人”、“高人”指点,人生就易于出精彩,创辉煌。
人生成长过程中除了需要专业学科知识丰厚的老师解惑答疑,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有人生“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友人欣赏,也免不了好人误解,小人刺激甚至仇人发难。人生导师则是人生不同成长阶段的“高人”和启蒙老师。他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大视野观察和大环境思维中形成有远见卓识的人生发展思路和方法,可以审时度势,及时督促、引导人生实现和谐发展,少走弯路。人生成长过程中如果能遇上好的人生导师,人生将会与众不同。显然,人生导师不同于教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他更多的是引导人生发展,激励人走向与众不同的杰出发展之路。他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比自己更优秀的杰出人才。
钱学森一生中遇到了许多位“高人”为他做人生导师。
钱学森的第一位人生导师非其父母莫属。母亲章兰娟“做”的教育比“说”的教育更彰显“高人”智慧,“做”的教育可以通过影响的力量引导孩子在仿效中培养爱心、爱好、爱学,使孩子成为主动成长的人;“说”的教育却容易误导孩子成为被动听命做事,甚至口是心非的人。而钱学森父亲创造机会让儿子融入大自然并引导孩子建立信念和目标,并在引发孩子学习兴趣中提升孩子学习力的智慧也不失为“高人”智慧。而在钱学森面临人生选择时,钱均夫总是尊重儿子,并引导儿子选择好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钱学森高中毕业后,尽管母亲章兰娟希望儿子子承父业,考师范大学,毕业后当老师,但是钱均夫却把选择权交给了儿子。钱学森最终选择实业救国,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但是今天,我们有不少家长,误以为自己水平比孩子高,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教育”(说教)孩子听话,好好学习,动不动唠叨、指责、打骂。其实,正是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孩子不如自己水平高的偏见和误读,把孩子“教育”成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被动学习的高分(或低分)学子。孩子在父母“做”的影响中,也学会了像自己父母一样讨厌他人,埋怨他人,打骂他人,放弃自己主动成长。有些家长,不仅包办孩子的升学选择,工作选择,还包办孩子的婚姻选择。孩子在他们的卵翼下渐渐成了没有生存生活能力,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的窝囊人,离幸福越来越远。孩子如果在人生之初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是这样的人,会给一生幸福埋下阴影,带来难堪。
钱学森的第二位人生导师要算他的小学班主任于士俭了。这位老师的过人之处是引导孩子们广泛求知,用书写艺术升华人生。
钱学森在回忆这位老师时说:“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课。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清、柳公权、欧阳修等人的字帖临写。于老师如果看学生写得不太好,就坐下来,照着字帖临写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教。他写什么体的字,就极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欢上书法艺术。”
钱学森手写的文稿,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书写端正,字体清秀,就是从小打下的基础。于士俭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看似简单的写字当作美的艺术去让学生享受。钱学森在享受书法美中度过了他的美丽人生。
正是包括班主任于士俭、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国画大师)这样的有人生智慧的“高人”引导,钱学森有了一个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的童年。
钱学森不仅字写得好,画画得好,纸飞机也飞得最远,飞行时间最长。同学们都感到奇怪,仔细一看,才发现钱学森做的纸飞机,棱角分明,头部还夹着一个小小的铅笔芯。对于他的多方面爱好和兴趣,家人和老师都不担心会影响学业功课,而是理解、赏识、帮助、引导,为他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兴趣和爱好快乐表演,幸福成长。
今天,我们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误以为功课和分数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孩子考出好分,不惜牺牲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说教、指责、挑剔、打骂中苦学知识。使孩子从小变成了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的“书呆子”。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有一位小学生爱折叠纸飞机。他把纸飞机摆了一桌,快乐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父母看见后,气不打一处来地上去就把纸飞机撕了个粉碎。还大声喊叫:“再不好好学习功课,你这辈子就完啦!”孩子在这位父母的误导下,除了苦学功课,什么特长和爱好也没有,整天感到郁闷和无聊,哪有幸福可言。到了初中后,不仅学习兴趣不高,还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父母的嚷叫和打骂换来的只是逆反和顶撞。而家长在五大三粗的孩子面前,也只是无奈和叹息,成了自己不快乐,也不让孩子快乐,自己享受不到幸福,也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人。
钱学森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后遇到了一个“高人”群体为之作人生导师。按照钱学森的回忆,对他影响深刻的17个人中,北师大附中就有7位。
校长林砺儒在学校实行教育改革,营造了民主、开拓、自学、创新,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培养出极好的校风和学风。林校长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考试前,向学生宣布:“考试重视你们对知识的理解,只要真正理解了,就给分,不要求死记硬背。钱学森在学校和谐环境的熏陶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白了读书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考试的道理。当时北师大附中的功课十分繁重,同学们却没有受不了的感觉,下了课可以开心地玩,踢上一场足球,天不黑不回家,考试前没人“开夜车”,考试成绩都能拿到七八十分。同学们关注的不是高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知识的含金量。钱学森说:“同学们都认为,明天要考试,今天要备考,那是没出息的,要考就要不做准备地考,那才是真本事。钱学森也是这样,除了正课,他还选修了大学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无机化学、德语、伦理学等十几门课程。高中毕业时,他实际上已经达到大学二年级水平。如此繁重的课程,钱学森及其同学们却没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能考出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林校长的育人方式。
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状况,学校、老师和家长或许都能从钱学森成长的经历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几何老师傅仲孙的几何课上得好。他的推理过程让同学们享受到严谨精确的科学思维过程,使包括钱学森在内的同学们爱上了几何,提升了科学素养。老师一句话深刻地记忆在钱学森脑海中:“我讲的道理是全推理,得出的道理,不但在教室里如此,在全中国也是如此,不但在全中国如此,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就是到了火星上,也是如此。”正是这位老师的引导,钱学森形成了严谨的科学作风,任何科学结论都出自一步步严谨的推理过程而得出。在交通大学上学期间,钱学森的一份热工实验报告竟长达100多页,完整、详尽地记录了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细节,并且有不少创见,且书写整洁,作图清晰。热工实验老师陈石英看后大为惊叹,给了100分满分。这份实验报告也成为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历史上最佳的学生实验报告。
面对今天有些人为了通过考试,通过职称和业绩考核,放弃严谨的推导论证过程,对试验报告和研究论文中的数据任意修改,远离真实过程,出现论文造假的情形,应引起我们反思。
化学老师杨鹤清带领学生尽量多做试验,由于教育经费少,仪器设备不全,他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自制试验器材。提升了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的能力。比如冬天糊窗户用的“高丽纸”代替实验滤纸等。这种从学生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影响着人生的发展。钱学森在国家经济困难时,带领科技人员成功放飞“两弹一星”,其中就开创性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因陋就简,材尽其用的精神。
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经费似乎越来越多,我们的预算水平也越来越高,为了一个个成功和业绩,我们不惜代价,花了许多钱,却没有把事办好,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和财富,也腐蚀了人的思想。当一个个留下隐患的工程在浪费中完成时,不仅影响了他人的幸福人生,也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扭曲。
在北师大附中,教矿物学的李士博老师、教生物的俞君适老师、教国文的董鲁安老师等都是对钱学森幸福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这些当年的人生导师,后来也都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知名教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对钱学森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生导师外,钱学森当年心中的成长偶像是爱因斯坦、列宁、鲁迅和詹天佑。读他们的书,对钱学森人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走他们的路,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让钱学森明确了人生方向和目标。
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期间遇到了两位“高人”为之作人生导师。一位是著名的热力工程专家陈石英。钱学森对待工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应得益于他的影响和指导。另一位是电机工程教师钟兆琳。钱学森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素质得益于他的影响和指导。
1934年暑假期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学”公费生。这一年,清华大学总共招收了20名留学生,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学生角逐,竞争十分激烈。钱学森的考试成绩并不优异,特别是数学还不及格。然而,一位“伯乐”发现了钱学森。他就是著名科学家,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他从钱学森“航空工程”这门课程考试中得了87分的高分中发现了钱学森的特长和潜力,认为钱学森是个天才人物,破格录取了他。随后安排王助、钱昌祚、王士倬三位教授组成导师组对钱学森进行出国留学指导,安排钱学森在多个城市实习,并亲自指导。显然这三位人生导师对钱学森人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钱学森一直不忘师恩。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助、钱昌祚去了台湾,只有王士倬留了下来。但是由于他担任过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厂长和航空工业局副局长,他被视为“旧官僚”而受到冷遇。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上讲述了这位当年导师王士倬的一句话:“一个有责任感的科学家,必须对社会做出更加实际的贡献;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必然是改变社会现象的有力因素。”不久,经钱学森举荐,王士倬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钱学森在美国仅用一年时间就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这个消息从大洋彼岸传到家中,全家高兴,以此为荣。然而航空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实习。在安排实习时,钱学森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歧视,不允许他这个外国人进入现场实习。这对钱学森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向校方提出了抗议,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可以不学,回到中国去。学业未成,何以回国?愤怒的钱学森决定离开麻省理工学院。
于是,钱学森遇到了又一位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生导师━━冯.卡门。
1936年10月,从波士顿前往洛杉矶。他要去见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规模不大,却名声很大,聚集了不少精英,27名教授和校友共获得28次诺贝尔奖。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的顶尖人物。钱学森这次见他,没有任何导师推荐,而是毛遂自荐。然而正是这次见面,创造了历史机遇。冯.卡门成为钱学森人生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生导师,而钱学森也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科研合作人。钱学森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了超越巨人的更大奇迹。
冯.卡门曾经这样问学生:“你们100分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全部题目答得都非常准确。”
冯.卡门却说:“我的标准跟你们不一样,因为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百分之百的准确答案。要说有,那只是解决问题和开拓问题的方法。假如有个学生的试卷对试题分析仔细,重点突出,方法对头,而且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却因个别运算疏忽,最后答错了,而另一学生的试卷答数正确。但解题方法毫无创造性;那么,我给前者打的分数比后者高得多。”
这正是科学家要具备的创新素质。钱学森明白,要想跑在前面,就必须想别人没有想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的话,做得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于是,钱学森不仅听冯.卡门讲的空气动力学课程,还经常去物理系、生物系统听课,掌握物理学、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在融会贯通中走向了杰出发展的道路。
20世纪30年代,老式螺旋桨飞机正向喷气式飞机发展。飞机速度接近甚至超过音速,此时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开始产生作用,致使飞行阻力急速增加。飞机机翼出现抖动,甚至使飞机突然丧失攀升力,急速坠落。这一现象,在航空学上称为“音障”。突破“音障”成为当时的科学难题。冯.卡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钱学森。经过两年努力,钱学森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他采用来流状态处的切线作为近似,得到了亚音速气流中空气压缩性对翼型压强分布的修正公式。这就是著名的“卡门-钱近似”。这个公式公开发表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被广泛用于飞机翼型设计。钱学森由此在世界航空界声名鹊起。
正是由于钱学森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了一位位人生导师“高人”指点,才使钱学森把握住人生方向,走出了杰出发展的道路,也让他在享受学习快乐、享受工作快乐、享受科研创新快乐中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如果说人生之初的“高人”对钱学森成长是个早期机遇的话,那么,钱学森奠定人格基础后的主动学习和成长,是他有可能遇到更多“高人”的重要条件。在清华“庚款留学”公费生考试中,按照各科考试成绩标准要求,钱学森将丧失机会。然而他对航空工程的特殊爱好和偏科成绩,让叶企孙这位“伯乐”发现了他。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有一项特别痴迷的爱好变为特长和能力,也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然而,今天,我们发现,不少孩子在家长的督促下,除了能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会考试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一旦有了空闲,除了无聊就是郁闷。他们很难被“高人”发现。
钱学森能获得冯.卡门这样的人生导师指导应得益于钱学森主动的毛遂自荐。一个敢于毛遂自荐的人不应当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徒,而是有综合实力,有创新精神,有幸福人生体验的主动成长者,共生发展者,热爱人生者。钱学森正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养成了关心全局和未来,追求人生成功的做人习惯;从我做起,积极主动的创新做事习惯;感恩道谢,利人利己的相处习惯;集思广益,智慧整合的创新习惯,为他的人生创造了更多的“高人”指点机会,走上了杰出发展,幸福发展的人生大成功之路。
一、智慧早教━━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谈到早期教育,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早期知识教育,而钱学森早期接受的却是智慧早教。正是智慧的早期教育,激活了钱学森的生存生活智慧,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为钱学森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基础。智慧早教的核心理念是“创境”和“唤醒”:创建一个和谐的家道文化环境,唤醒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人的智慧心灵,实现系统思维中的辩证共生发展。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生于1888年,大家闰秀,性格温柔,外事谦恭。她的这些优良品质对幼年的钱学森有着重要影响。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每逢带着钱学森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这让钱学森幼小的心灵受到感染,激活了情感智慧和爱心,也向母亲那样去施爱。
章兰娟喜欢荷花,在自家院子的大鱼缸里养了几朵荷花。荷花在百花中出污泥而不染,素有清雅清高之美。养花识情趣,章兰娟的内心情感和情趣也伴随着荷花之美影响着钱学森,唤醒了钱学森的情趣情操智慧。章兰娟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带着钱学森读诗作画,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培育出仪态大方、文儒清雅的艺术情怀和爱学习惯。章兰娟还颇有数学天赋,心算很快,用趣味数学的方法和钱学森做心算游戏,寓教于乐,使钱学森从小爱上了数学。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在教育部供职,虽然很忙,却不忘钱学森的健康成长。他没有象其他家庭那样只让儿子在私塾里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而是把儿子送进蒙养园学习。蒙养园是中国向西方学习而引进的先进教育模式。钱学森能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环境中实现成长,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什么钱学森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有传统的家道文化智慧支撑,又有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功底使然。于是有了“美国梦”与“中国家”(家道文化)的思路和理念。今天,我们也有不少学子作着“美国梦”去留学,但是往往由于缺乏中国“家文化”的智慧支撑。“美国梦”常常成为泡影。
钱均夫注重钱学森对读书的兴趣,他的书房里藏书颇多,他鼓励儿子去他的书房翻阅。5岁时,钱学森翻看了一本《水浒传》,尽管幼小的钱学森看不懂这本书的真正内在含意,却对书中的梁山好汉非常神往。他天真地问父亲:“英雄好汉真的是天上的星星下凡吗?”钱均夫告诉他说,那只是传说,只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你也能成为英雄好汉。众多书籍中的精彩故事和广博知识,帮助幼小的钱学森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世界,此后,读书成为他一生的最大爱好。
钱均夫还非常注重培养钱学森对大自然的热爱。大自然是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闲时之余,钱均夫带着钱学森去郊游,躺在山坡上,闻着花草树木的阵阵清香,听着小河溪水的潺潺流淌,看着蓝天上大鹏展翅飞翔,钱学森享受的是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诗意栖居的情趣和情感。他对父亲说,我要是大鹏多好啊,也能飞上天。这正是钱学森最早形成的航天情结。
正是: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爱学是成就者之师。钱学森所接受的智慧早教唤醒了爱心、爱好、爱学智慧,成为有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的人,这为他一生幸福奠定了牢固的人文基础。
然而,我们今天有多少孩子在远离大自然,远离生存生活智慧,远离读书情趣,被关在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的豪华“框架”中苦苦学习着功课,追求着一次一次的高分数,期望赢在“起跑线”上,迎接着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的成功,成为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或低分)学子。他们真得能得到未来的幸福人生吗?
一位天天听着父母告诫“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把功课学好就行了”了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他最终以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他以为他成功了,他的妈妈也以为他成功了,他的未来能不幸福吗?然而当这个孩子毕业后,却五年找不到工作。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喝农药自杀了。尽管他在知识上赢在了起跑线上,又是一位优秀的学业成功者,却在渴望和等待幸福中失去了美好人生。我们发现,他虽然有学历却缺乏成长力;他虽然有文化(知识)却缺乏文化力;他虽然有生命却缺乏生命力。
显然,只有智慧早教才是造就未来幸福人生的源泉。因为它能激活人的生存生活智慧,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让人变得有爱心,有爱好,又爱学,能用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智慧面对人生,走向超越功利化学业成功、职业成功的人生大成功。钱学森正是在父母为之创造的家文化环境中,唤醒了智慧心灵,成为主动学习,主动成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融,有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信念的智慧学子。这不仅让他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而且在享受学习快乐中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人生道路。这也为他的一生幸福奠定了牢固的人格基础。
二、人生导师──为幸福人生指明方向
易经有卦词:“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人生成长过程中,如能有引导人生的“大人”、“高人”指点,人生就易于出精彩,创辉煌。
人生成长过程中除了需要专业学科知识丰厚的老师解惑答疑,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有人生“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友人欣赏,也免不了好人误解,小人刺激甚至仇人发难。人生导师则是人生不同成长阶段的“高人”和启蒙老师。他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大视野观察和大环境思维中形成有远见卓识的人生发展思路和方法,可以审时度势,及时督促、引导人生实现和谐发展,少走弯路。人生成长过程中如果能遇上好的人生导师,人生将会与众不同。显然,人生导师不同于教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他更多的是引导人生发展,激励人走向与众不同的杰出发展之路。他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比自己更优秀的杰出人才。
钱学森一生中遇到了许多位“高人”为他做人生导师。
钱学森的第一位人生导师非其父母莫属。母亲章兰娟“做”的教育比“说”的教育更彰显“高人”智慧,“做”的教育可以通过影响的力量引导孩子在仿效中培养爱心、爱好、爱学,使孩子成为主动成长的人;“说”的教育却容易误导孩子成为被动听命做事,甚至口是心非的人。而钱学森父亲创造机会让儿子融入大自然并引导孩子建立信念和目标,并在引发孩子学习兴趣中提升孩子学习力的智慧也不失为“高人”智慧。而在钱学森面临人生选择时,钱均夫总是尊重儿子,并引导儿子选择好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钱学森高中毕业后,尽管母亲章兰娟希望儿子子承父业,考师范大学,毕业后当老师,但是钱均夫却把选择权交给了儿子。钱学森最终选择实业救国,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但是今天,我们有不少家长,误以为自己水平比孩子高,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教育”(说教)孩子听话,好好学习,动不动唠叨、指责、打骂。其实,正是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孩子不如自己水平高的偏见和误读,把孩子“教育”成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被动学习的高分(或低分)学子。孩子在父母“做”的影响中,也学会了像自己父母一样讨厌他人,埋怨他人,打骂他人,放弃自己主动成长。有些家长,不仅包办孩子的升学选择,工作选择,还包办孩子的婚姻选择。孩子在他们的卵翼下渐渐成了没有生存生活能力,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的窝囊人,离幸福越来越远。孩子如果在人生之初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是这样的人,会给一生幸福埋下阴影,带来难堪。
钱学森的第二位人生导师要算他的小学班主任于士俭了。这位老师的过人之处是引导孩子们广泛求知,用书写艺术升华人生。
钱学森在回忆这位老师时说:“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课。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清、柳公权、欧阳修等人的字帖临写。于老师如果看学生写得不太好,就坐下来,照着字帖临写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教。他写什么体的字,就极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欢上书法艺术。”
钱学森手写的文稿,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书写端正,字体清秀,就是从小打下的基础。于士俭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看似简单的写字当作美的艺术去让学生享受。钱学森在享受书法美中度过了他的美丽人生。
正是包括班主任于士俭、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国画大师)这样的有人生智慧的“高人”引导,钱学森有了一个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的童年。
钱学森不仅字写得好,画画得好,纸飞机也飞得最远,飞行时间最长。同学们都感到奇怪,仔细一看,才发现钱学森做的纸飞机,棱角分明,头部还夹着一个小小的铅笔芯。对于他的多方面爱好和兴趣,家人和老师都不担心会影响学业功课,而是理解、赏识、帮助、引导,为他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兴趣和爱好快乐表演,幸福成长。
今天,我们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误以为功课和分数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孩子考出好分,不惜牺牲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说教、指责、挑剔、打骂中苦学知识。使孩子从小变成了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的“书呆子”。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有一位小学生爱折叠纸飞机。他把纸飞机摆了一桌,快乐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父母看见后,气不打一处来地上去就把纸飞机撕了个粉碎。还大声喊叫:“再不好好学习功课,你这辈子就完啦!”孩子在这位父母的误导下,除了苦学功课,什么特长和爱好也没有,整天感到郁闷和无聊,哪有幸福可言。到了初中后,不仅学习兴趣不高,还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父母的嚷叫和打骂换来的只是逆反和顶撞。而家长在五大三粗的孩子面前,也只是无奈和叹息,成了自己不快乐,也不让孩子快乐,自己享受不到幸福,也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人。
钱学森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后遇到了一个“高人”群体为之作人生导师。按照钱学森的回忆,对他影响深刻的17个人中,北师大附中就有7位。
校长林砺儒在学校实行教育改革,营造了民主、开拓、自学、创新,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培养出极好的校风和学风。林校长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考试前,向学生宣布:“考试重视你们对知识的理解,只要真正理解了,就给分,不要求死记硬背。钱学森在学校和谐环境的熏陶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白了读书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考试的道理。当时北师大附中的功课十分繁重,同学们却没有受不了的感觉,下了课可以开心地玩,踢上一场足球,天不黑不回家,考试前没人“开夜车”,考试成绩都能拿到七八十分。同学们关注的不是高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知识的含金量。钱学森说:“同学们都认为,明天要考试,今天要备考,那是没出息的,要考就要不做准备地考,那才是真本事。钱学森也是这样,除了正课,他还选修了大学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无机化学、德语、伦理学等十几门课程。高中毕业时,他实际上已经达到大学二年级水平。如此繁重的课程,钱学森及其同学们却没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能考出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林校长的育人方式。
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状况,学校、老师和家长或许都能从钱学森成长的经历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几何老师傅仲孙的几何课上得好。他的推理过程让同学们享受到严谨精确的科学思维过程,使包括钱学森在内的同学们爱上了几何,提升了科学素养。老师一句话深刻地记忆在钱学森脑海中:“我讲的道理是全推理,得出的道理,不但在教室里如此,在全中国也是如此,不但在全中国如此,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就是到了火星上,也是如此。”正是这位老师的引导,钱学森形成了严谨的科学作风,任何科学结论都出自一步步严谨的推理过程而得出。在交通大学上学期间,钱学森的一份热工实验报告竟长达100多页,完整、详尽地记录了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细节,并且有不少创见,且书写整洁,作图清晰。热工实验老师陈石英看后大为惊叹,给了100分满分。这份实验报告也成为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历史上最佳的学生实验报告。
面对今天有些人为了通过考试,通过职称和业绩考核,放弃严谨的推导论证过程,对试验报告和研究论文中的数据任意修改,远离真实过程,出现论文造假的情形,应引起我们反思。
化学老师杨鹤清带领学生尽量多做试验,由于教育经费少,仪器设备不全,他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自制试验器材。提升了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的能力。比如冬天糊窗户用的“高丽纸”代替实验滤纸等。这种从学生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影响着人生的发展。钱学森在国家经济困难时,带领科技人员成功放飞“两弹一星”,其中就开创性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因陋就简,材尽其用的精神。
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经费似乎越来越多,我们的预算水平也越来越高,为了一个个成功和业绩,我们不惜代价,花了许多钱,却没有把事办好,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和财富,也腐蚀了人的思想。当一个个留下隐患的工程在浪费中完成时,不仅影响了他人的幸福人生,也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扭曲。
在北师大附中,教矿物学的李士博老师、教生物的俞君适老师、教国文的董鲁安老师等都是对钱学森幸福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这些当年的人生导师,后来也都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知名教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对钱学森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生导师外,钱学森当年心中的成长偶像是爱因斯坦、列宁、鲁迅和詹天佑。读他们的书,对钱学森人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走他们的路,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让钱学森明确了人生方向和目标。
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期间遇到了两位“高人”为之作人生导师。一位是著名的热力工程专家陈石英。钱学森对待工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应得益于他的影响和指导。另一位是电机工程教师钟兆琳。钱学森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素质得益于他的影响和指导。
1934年暑假期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学”公费生。这一年,清华大学总共招收了20名留学生,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学生角逐,竞争十分激烈。钱学森的考试成绩并不优异,特别是数学还不及格。然而,一位“伯乐”发现了钱学森。他就是著名科学家,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他从钱学森“航空工程”这门课程考试中得了87分的高分中发现了钱学森的特长和潜力,认为钱学森是个天才人物,破格录取了他。随后安排王助、钱昌祚、王士倬三位教授组成导师组对钱学森进行出国留学指导,安排钱学森在多个城市实习,并亲自指导。显然这三位人生导师对钱学森人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钱学森一直不忘师恩。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助、钱昌祚去了台湾,只有王士倬留了下来。但是由于他担任过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厂长和航空工业局副局长,他被视为“旧官僚”而受到冷遇。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上讲述了这位当年导师王士倬的一句话:“一个有责任感的科学家,必须对社会做出更加实际的贡献;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必然是改变社会现象的有力因素。”不久,经钱学森举荐,王士倬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钱学森在美国仅用一年时间就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这个消息从大洋彼岸传到家中,全家高兴,以此为荣。然而航空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实习。在安排实习时,钱学森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歧视,不允许他这个外国人进入现场实习。这对钱学森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向校方提出了抗议,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可以不学,回到中国去。学业未成,何以回国?愤怒的钱学森决定离开麻省理工学院。
于是,钱学森遇到了又一位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生导师━━冯.卡门。
1936年10月,从波士顿前往洛杉矶。他要去见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规模不大,却名声很大,聚集了不少精英,27名教授和校友共获得28次诺贝尔奖。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的顶尖人物。钱学森这次见他,没有任何导师推荐,而是毛遂自荐。然而正是这次见面,创造了历史机遇。冯.卡门成为钱学森人生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生导师,而钱学森也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科研合作人。钱学森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了超越巨人的更大奇迹。
冯.卡门曾经这样问学生:“你们100分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全部题目答得都非常准确。”
冯.卡门却说:“我的标准跟你们不一样,因为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百分之百的准确答案。要说有,那只是解决问题和开拓问题的方法。假如有个学生的试卷对试题分析仔细,重点突出,方法对头,而且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却因个别运算疏忽,最后答错了,而另一学生的试卷答数正确。但解题方法毫无创造性;那么,我给前者打的分数比后者高得多。”
这正是科学家要具备的创新素质。钱学森明白,要想跑在前面,就必须想别人没有想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的话,做得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于是,钱学森不仅听冯.卡门讲的空气动力学课程,还经常去物理系、生物系统听课,掌握物理学、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在融会贯通中走向了杰出发展的道路。
20世纪30年代,老式螺旋桨飞机正向喷气式飞机发展。飞机速度接近甚至超过音速,此时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开始产生作用,致使飞行阻力急速增加。飞机机翼出现抖动,甚至使飞机突然丧失攀升力,急速坠落。这一现象,在航空学上称为“音障”。突破“音障”成为当时的科学难题。冯.卡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钱学森。经过两年努力,钱学森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他采用来流状态处的切线作为近似,得到了亚音速气流中空气压缩性对翼型压强分布的修正公式。这就是著名的“卡门-钱近似”。这个公式公开发表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被广泛用于飞机翼型设计。钱学森由此在世界航空界声名鹊起。
正是由于钱学森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了一位位人生导师“高人”指点,才使钱学森把握住人生方向,走出了杰出发展的道路,也让他在享受学习快乐、享受工作快乐、享受科研创新快乐中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如果说人生之初的“高人”对钱学森成长是个早期机遇的话,那么,钱学森奠定人格基础后的主动学习和成长,是他有可能遇到更多“高人”的重要条件。在清华“庚款留学”公费生考试中,按照各科考试成绩标准要求,钱学森将丧失机会。然而他对航空工程的特殊爱好和偏科成绩,让叶企孙这位“伯乐”发现了他。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有一项特别痴迷的爱好变为特长和能力,也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然而,今天,我们发现,不少孩子在家长的督促下,除了能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会考试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一旦有了空闲,除了无聊就是郁闷。他们很难被“高人”发现。
钱学森能获得冯.卡门这样的人生导师指导应得益于钱学森主动的毛遂自荐。一个敢于毛遂自荐的人不应当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徒,而是有综合实力,有创新精神,有幸福人生体验的主动成长者,共生发展者,热爱人生者。钱学森正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养成了关心全局和未来,追求人生成功的做人习惯;从我做起,积极主动的创新做事习惯;感恩道谢,利人利己的相处习惯;集思广益,智慧整合的创新习惯,为他的人生创造了更多的“高人”指点机会,走上了杰出发展,幸福发展的人生大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