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现代管理 ——用正确的方法理管人性
发布日期:2015-10-19浏览:1320
-
课程时长
12 H课程大纲
当我们言必称彼得·德鲁克和杰克·韦尔奇时,西方的无数管理学家和企业家却在孜孜以读中国古老的管
理智慧。德鲁克认为,一个再高明的制度,如果没有具有职业道德的员工和管理者的支撑,制度也会很快瓦解
。相同的论述早在几千年前的儒家经典《论语》中频频出现,孔子所构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组
织结构,放在现在也依然鲜活。我们为何要称企业的优秀领导者为企业家,因为他是这个家的家长,他要营造
家里的气氛,他要在家里评判是非、奖勤罚懒,他要带领家族度过难关。中国人崇尚先祖的遗训,讲求家规;
西方企业家讲求创始人所创建的企业文化,其实是殊途同归。
德鲁克在其收山之作中重点强调管理的核心是实践,而《论语》的开篇就讲“学而时习”,重点强调了实
践的重要性。道家经典《道德经》更是对此作了精辟论述,只有得(德)了才算有道(到),没有到(道)
就永远不能得(德)。
当西方管理学界盛行“员工第一”的时候,东方的孟子早就说过类似的话:员工为重,企业次之,董事长
为轻。人本管理的核心不经意间,早已流淌于数千年前的中国古典智慧之中。所以当年大汉集团的董事长刘邦
说:论技能我不如大家,但是我的职责是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杰克·韦尔奇自述管理经验时也说:“我的职
责是将GE改造成英雄辈出的舞台。”
当我们翻开北宋时期CKO司马光为CEO编纂的管理案例集《资治通鉴》时,会发觉管理的“道”和“术”
是运用的那么娴熟。古代的管理者们从来不会搞什么360度考核,他们深知人无完人,偏见将是经理人的最大智
障,所以唐朝集团的CEO李世民认为只有不会用人的领导,没有不可用的人才。
归去来兮,几乎所有管理者的愿景都是“治国平天下”,但不一定知道只有“修身齐家”才能够统领千军
万马,更不知道还需要“诚意正心”,而更核心的应该是“格物致知”。只有管理者理清了思路,理顺了组织
体系和配套的制度建设,才可能出现可控的、高效的执行力团队,才可能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去追随,去被管。
管,永远是手段,理才是目的。
让我们回归管理的本源,从东方的古典智慧中探寻管理的真谛吧!
在东西方管理智慧的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管理之道,领导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