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傅英杰
发布日期:2015-07-20浏览:2319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
疾病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它是从哪里来的?从不良体质、明显偏颇体质中来。而不良体质和明显偏颇体质又是从哪里来的?主要是从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性格心理和不良的生存环境中来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恣情纵欲,放纵自我,不呵护体质,就会得病。如果医生不关注患者的体质,就会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抓住“标”而失去“本”,甚至会把一些简单的疾病治成复杂的疾病。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呵护体质、调整体质、关爱体质,精心耕耘生命之树根植的土壤就是“治未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少疾病,预防疾病的加重和复杂化。关注体质会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对体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觉,有的人就会想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虚的体质,还是实的体质,是偏热的体质,还是偏寒的体质。
五、体质类型决定健康状况
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在正常人群中,大致分为八类。在这里我首先要说明,体质现象客观存在,多样复杂;体质分类则是人为划定,泾渭分明。将体质进行大致的分类,是为了养生有规矩、有原则、有方向,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分类还可以使我们明白生命、体质存在差异性。
平和体质:机能协调,七情适度
平和体质是一种身体和谐、自稳能力强的体质。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身体不一定结实强壮,甚至可能还有些气血不足、血压偏低,脉搏也不是很有力,但是脏腑、气血很和谐,七情适度。
这种体质的人,多数生在长寿家族,比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而平常的人家四世同堂就不容易了。平和体质通常表现为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体重波动小等;得病少,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生病以后,对治疗的反应敏感,好治,自我康复能力强。拥有这种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后天个人的修为好。
但是平和体质在人群里边不是太多,因为长寿的人毕竟是少数,在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实际上也只有几个长寿地区,比如广西的巴马和广州市的东山区,因此我们就不能太奢望自己得到平和体质。
有的人经常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浑身毛病,但是到医院之后,照了X光,做了核磁共振,也抽了血,结果一切正常,这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即体质出现明显的偏颇,但是又没达到疾病的程度。凡是经常出现这些情况的人,相对于平和体质来说,有一个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偏颇的体质,就像一只总是摇摇摆摆不稳的船,虽然不出大事,但是船上的人总是不舒服。总之,每个人的体质都有相对不足的薄弱环节和软肋,当然也有优势和强项。
阳虚体质: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四季手都冷,夏天大家都喜欢吹空调,他不敢,一吹空调就手脚冰凉,还要加一件毛衣。但是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阳虚, “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才是真正的阳虚。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体质就是红日不那么灿烂,真阳不那么温暖,生命力不那么旺盛。真阳在哪里?藏在肾脏,因此阳虚体质的人是肾阳相对不足。
第5节: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5)
阳气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思是说,阳气的鼓舞使人精神焕发,阳气的温煦使人关节筋脉柔韧。阳气盛衰还决定了人的生殖、繁衍能力。人体运行不息的津液、血脉得寒则凝,遇温则行。阳气作为动力、火力,能保证体温,产生能量,促进废物排泄,鼓舞生机,使生命的河流清澈、畅通。
因此,阳气不足容易使人精神不振、消沉,容易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月经延后、不育不孕、水肿、畏寒怕冷以及得各种痛证等,也会使生命的河流壅滞、混浊,新陈代谢不畅通,出现肥胖、多囊卵巢、糖脂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很多女性,月经前后不能受凉,稍微受凉,就会比别人敏感,出现月经延后或者痛经。有的人不能吃凉东西,一吃凉东西就会拉肚子,拉得很厉害。还有的人,一得病就是寒证,比如说同样是感冒,别人感冒时是喉咙疼,流黄鼻涕,吐黄痰,扁桃腺发炎化脓;阳虚体质的人感冒,就会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喉咙发痒,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寒象。阳虚体质的人,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火力劲不够。
气虚体质:气力不足,容易外感
“气”令我们提劲,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出入有序,营养精微向上向外布散,糟粕废物向下向外排泄。
这股气,由空气、谷气、元气组成。空气由肺吸入,谷气从脾产生,元气自肾提供。因此,气虚体质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相对不足,尤其是肺、脾不足造成的。肺司呼吸,主皮毛,和气息、呼吸、汗出有关;脾主运化,升清,和营养输送、提升血压、固定脏器有关;肾司二便和前后二阴,和二便、经带正常适度排泄有关。俗语道:“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气”好像很玄,不好理解,但是我们可以感知到人体之“气”的存在,比如呼吸、心跳、胃肠蠕动、正常血压的维持、脏器位置的固定、营养向上输送到头面五官等。所以气虚的人,主要表现为不够气,不够力,气息轻浅,语声低怯,肌肉松弛,四肢乏力,慵懒疲劳,排便无力,内脏下垂,血压偏低,头晕,白带偏多,月经淋漓不畅,经血色淡等。
另外,气还调节全身各个通外官窍的适度开闭,如五官、皮肤汗孔、前后二阴等,使分泌物、二便、月经、白带等正常排泄于体外,既不过多也不太少;使人体不受外邪侵袭,适应环境。因此,气虚体质的人还常见多汗、容易感冒、皮肤容易过敏、经常打喷嚏等现象,比如一进空调室就打喷嚏,春天春暖花开也打喷嚏。有的气虚的人对温度非常敏感,冬天很冷,晚上睡觉时,刚开始被窝是冷的,就在他钻进去暖被窝的那几分钟,身上会起风团,被窝暖热了风团就消下去了;早上起来穿棉衣,棉衣是凉的,一穿到身上又起风团,等到活动活动,棉衣热了,风团又落了。
痰湿体质:怠惰沉重,容易发胖
痰湿体质是水太多了或者生命的河流不那么畅通,导致不是这里泛滥就是那里堵塞。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和脾脏功能相对不足有关。人体中70%左右是水分,在婴幼儿或者年轻女性身上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脏腑器官、细胞组织是泡在水里的。这个水是活水,出出进进畅流不息,像一条河流。河流的上游归肺脏管理,中游归脾脏管理,下游归肾脏管理,三脏配合,使水液代谢畅通无阻。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6)
其中最为关键的水利枢纽就是脾脏,中医谓之“脾主运化”。一旦脾脏长期相对不足,就会呈现出所谓的痰湿体质。
水太多或者进出不畅、分布不匀就是痰湿。痰湿可不是好东西,会随着气到处流窜,一旦流窜到关键部位,就会产生许多疾病,所以中医说“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单纯性肥胖、带下症、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属于中医的痰湿作祟,所以中医还有一句话:“顽痰生怪病。”
脾主肌肉、主肌肤、主四肢,脾虚,痰湿就容易泛溢肌肤、肌肉,因此痰湿体质很容易发胖,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湿气重的人下肢特别沉重,上楼梯的时候,腿像灌了铅一样,重得不得了;还有白带多、下肢经常肿胀等。鉴于阴阳的相互制衡关系,既然痰湿重,湿气多,属于阴重,因此痰湿体质本质上源于阳虚,是一个本虚标实的体质。
湿热体质:又湿又热,排泄不畅
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气又湿又热,使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湿热体质者体内就像桑拿天,内环境不清洁,又湿又热,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内外皆显得“浊”。
在湿热的环境中,东西非常容易腐败,产生很难闻的味道。对应到人体,湿热体质会表现为口臭、汗臭味大,汗液发黄,皮肤油腻,容易感染化脓,小便黄、味道大,大便很臭,外阴异味较大,白带色黄,口苦,烦躁易怒,等等。
湿热体质通常是由于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肝胆、脾胃功能相对不畅通,肝胆郁结化热,脾胃积滞化湿,湿热熏蒸而形成的。
阴虚体质: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气就是各种功能活动,阴就是有形的物质,包括阴液、津液。在人体,阴阳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互涵,应该既感觉不到阴盛也感觉不到阳盛,否则不是寒证就是热证。阳气温煦和暖,《黄帝内经》中谓之“少火”,好像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温暖和煦的太阳。因此说“少火生气”,就是“少火”令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不上火,不内热。而人体阴液津液(水)就像秤砣牢牢控制住阳气,使其不卑不亢,温煦怡人。
阴虚体质可以大致理解为缺水少水。阴液(水)一可濡润滋养,二可制衡阳热。因此阴虚体质会常见不润燥涩、内热上火之象:形体瘦削、皮肤干燥,如果有内热也可以见到油性皮肤、官窍失养或干涩(比如耳鸣、眼睛干涩、咽喉干燥、阴道干涩等)、五心烦热(常手心脚心心口发热而令人心躁不宁,但是体温则完全正常)、兴奋亢奋烦躁、口干、尿少尿黄,或者大便干结,像羊粪一样,一粒一粒的。水不足,自然就容易上火,产生热气,无热不生烦,烦恼躁动总是围绕着阴虚体质的人。
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和娱乐生活都很丰富,但是我们的生命体验是不是都很快乐呢?我看未必。前几天我看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有人去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采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巴马有80岁到99岁老人3160位,百岁以上寿星74位,其中年龄最大的116岁。巴马每万人中有百岁老人达到3?1人,这一数据居世界5个长寿区域之首。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7)
巴马的很多长寿老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见识少,欲望少,不会有现代人这么多的想法、烦恼,可以说封闭也带来了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性格。采访的时候,刚好碰到两个老人结婚,老公公90多岁,老婆婆也有80多岁,伴娘伴郎都八九十岁了,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每个老人脸上的表情都非常安详、纯朴,笑容灿烂。他们思想简单,生命体验却是好的。
很多阴虚内热的人经常烦恼、躁动,生命体验不好,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他们静下来。阴虚的人特别适合练静功,比如瑜伽,瑜伽讲究调息调神,动作缓慢、舒展,很安静。练静功,人的心会慢慢安静下来,体内就会生水,就能少生内热。中医认为“静能生水,动能生阳”,因此,阴虚的人要静养心神,阳虚的人要运动形体。阴虚体质的调养和阳虚、气虚体质的调养有很大不同。
瘀血体质:面色晦暗,易生肿瘤
瘀血体质就是血脉相对不那么畅通,有点缓慢瘀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瘀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且疼痛较为持久、位置固定,是刺痛、憋痛,比如偏头痛、痛经、胃痛、胸痹、痹证等,而且疼痛聚集、瘀滞时间久了还会生肿瘤包块,比如全身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不好,还会带来很多外形的变化,比如说面色口唇比较晦暗,容易生色斑、留疤印、生黑眼圈等。
瘀血体质之人一旦得病,不及时正确治疗很容易转化成难治的慢性病,中医有句话叫“久病入络”,基于瘀血体质的各种慢性病尤其如此。所谓“入络”,就是病位很深,药力不太容易达到。
气郁体质:气机不顺,情绪郁闷
怎么理解“气郁”呢?大家试着体会一下,在“理不通,气不顺”、“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好憋屈啊”、“真郁闷”、“堵心”、“添堵”等状态下,身心是什么感觉。
“气”是力量、是动力,要够力,同时气在发挥作用时还一定要畅通无阻,无障碍、无阻滞。在人体,气的基本运行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阳气发散,阴精收藏。这个过程一定要顺,人才能周身通泰。
如果气郁结在体内,人就会郁闷、叹息。“善太息”就是本能地通过叹气来调气,让气顺一些。善于治疗妇科杂病、内科杂病的中医是很重视这个症状的,因为经常不由自主地叹气,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患者气行不畅。
气行畅通无阻,人才能七情适度、情绪平稳。所以气郁的人有一个特点,总是郁闷、不高兴、生闷气,而且可能会这儿疼那儿疼,这儿胀那儿胀的,最常见的就是胃脘、胸腹、胁肋、乳房等部位的胀满疼痛。
气郁体质是肝脏的疏泄条达功能相对不足造成的。肝脏为将军之官,指挥全身的气畅通无阻,无拘无束,这叫“疏泄条达”。肝脏相对不足,就比较容易气阻滞。
正常人群里边,一般分这八种体质。就个人体质来说,不大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或痰湿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间夹、混合,比如瘀血兼痰湿和气虚、阳虚兼湿热、阴虚兼湿热和瘀血等。小孩子的体质可能会简单些,所以古代医家说“小儿脏气清灵”。但是,随着环境、年龄等后天因素的变化,体质一定会发生变化,青少年以后间夹、混合体质逐渐增多,到了中老年就基本上没有单纯体质,都是比较复杂的间夹、混合体质。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8)
将体质进行基本分类,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理解体质。人的学习过程是先有规矩,再有方圆;先有框架,再有圆活;先进门,后修行;先记住,后感悟。把体质划分为八种,可以说是不得已。中医学院见习实习回来的学生常说,到临床上见到的病人和课堂上学的有很大差别,有时甚至抱怨老师。学生的怨言有道理,而老师也有苦衷。病人不可能照着书本得病,疾病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老师不可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讲解,只能讲些原则性的、基本的、最重要的、方向性的。我想这本《中医体质养生》就算是普及中医养生的初级教材,讲的是原则性的、基础的、方向性的,而实际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日常生活中凡是说“百病皆治”、“百命皆养”的,恰恰是皆不治皆不养。
体质虽然复杂、间夹、混合的居多,但是每个人的体质总是以主线、主旋律、主色调、主背景终其一生,少有变化。
体质的形成是父母赋予的,环境塑造的,个人修为的。体质是动态的、可变的、可调的。体质既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又可以向疾病的方面转化。如何转化很大程度上是看个人修为。